七年级语文《石壕吏》教案
七年级语文《石壕吏》教案
一.题解:
1.作者 :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 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 抱负。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在兵荒马乱中 。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 使,因此人称“杜工部”。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 病 在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 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荒 残暴,提示了 的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各种诗歌体裁都运用得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练,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诗歌的高峰,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二.范读课文
1.正音:
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写作方法?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2)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3)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作业: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 、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字数不少于500字。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1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