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展示关于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高三年级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生态又是如何跟翻译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知道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信息转换、文化转换。这种转换很难达到对等或平衡。而这种不平等或不平衡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语际之间,英语被译成其他语言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语言被译成英语的概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又如文化传递,弱势文化相

2、对很少被译成强势文化,而以欧美中心主义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却大量被译成弱势文化。显而易见,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当然生态翻译也同样重视语言的生态性,即绿色性、清洁性和伦理性,努力将他种语言中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言的洁净。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就像生物能被划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界一样,语言也被划分为不同语系语族,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生态繁荣景象。有些语言使用者众多,如汉语;而有的语言,尤其是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甚少,如中国东北的鄂伦春语,使用人数只有约800人。最少的要数俄罗斯的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使用者不足百人。在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

3、,有些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微乎其微。但作为一种语言,它们存在于斯,发展于斯,也是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为世界语言的生态多样性默默地释放自己的华彩,支撑着世界文化的绚烂。正是由于语言具有生物生态性,其繁茂与衰亡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规律。但是,如果语言的消亡是由于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那么语言的生态就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怎样才能遏制语言生态的失衡呢?翻译不失为上上之策。首先,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旧框框,引入异化的翻译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比如可以把具有

4、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做异化处理,把“班门弄斧”译成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然后用注解的方式说明该句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这样,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才能跻身于国际文化舞台。汉语译成英语可以这样做,其他语言亦可效仿。其次,翻译必须面向非主流语言,即弱势语言。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当国界作为沟壑横亘在文化交流的快轨之上时,翻译可以担负起使“天堑变通途”的重大使命。弱势文化通过翻译而使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逐渐吸引其他文化的注意力,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语言也理

5、所应当重视自身内部的环境保护以及自身地位的保护。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摘编自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材料二:孕育于中西思想交汇、中国译学交流活跃之地香港的生态翻译学,其雏形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论援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说,将对翻译语境的认识拓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回答了“何为译”(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谁在译”(译者中心、主导),“怎样译”(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为何译”(适者生存、强者长存、译有所为)等问题。该阶段的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运用西式路线,跨越生物学和翻

6、译学的文理学科界限,进行翻译理论创新的尝试。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便有了生态翻译学“立论”阶段(2001-2004)之后的“倡学”(2005-2009)和“创派”(2010-)阶段。从“立论”到“倡学”“创派”,生态翻译学的相关思想和表述20年来也历经了阶段性的调试和嬗变。从西方的“适应/选择”说,到中西融合的生态主义,到新生态主义;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从解释描述译文产生过程,综观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到“统领和关照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易见的是,生态翻译学一路走来,遵循的是一条多元整合的创新之路,将文与理,中与西,古与今,宏观、中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喻指与实指等融聚一体,是其建构路径的显著特点。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面临的理论建构问题依然严峻。如中国译论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研究数量增多、空间拓展固然可喜,但目前为止,我们难以提出一个让译界震撼、眼前一亮的译论。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译论创新在兼顾形式的同时,要实在融入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9121.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