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方法有哪些?
1.预的惯。预能够使你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惯。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课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惯。
3.课后复的惯。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加以强化,并养成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惯。学上有困难应尽量自己先“试一试”。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在家长的引导下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惯。让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惯。相当一部分人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态度、学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人,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惯,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惯。每门学科都要求自己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不仅要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惯。读和写都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还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所以要养成勤于写作的惯。
9.养成有条理的惯。学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顺序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不按顺序,东一下西一下,学效率就低。
10.养成主动学的惯。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的良好惯渐渐养成。
学有哪些好方法?
常用的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惯培养方法(小学生必知)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相当重要,趣搜题趣搜题就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惯培养方法,快来学学吧。
1.良好的学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惯。只有熟练成了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惯既是学生形成学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预的方法:明天要学什么内容,是否能用学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情况,并把上面的预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当天学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内容加以整理的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结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学啦趣搜题为你搜集的资料,你喜欢阅读并能给你带来帮助。
三年级学方法就分享到这,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用,更多学方法和学内容请关注趣搜题。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