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科备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高一下语用修辞类精练(三)

四、(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2023年秋分,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风玉露,瓜果飘香,稻谷满仓。丰收之美,来自于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人们常用“五谷丰登”一词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您知道五谷究竟是哪五种作物呢?答案是:稻、麦、黍、菽、粟(稷)。“五谷丰登”不仅是一个祝福词汇,还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秋分,是秋收冬藏的终点,也是春耕夏种的起点。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通过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

例如芒种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是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18.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文段中“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例如芒种时节,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18.(3分)D

19.(4分)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

20.(5分)①原句是以短句为主,既简洁明快,又音韵和谐;(1分)②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2分)③“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2分)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五谷丰登”承载的自然讯息比喻为“密码”。

A.比喻,将汶水和徂徕山的景色比喻精美的山水画卷,将在半山腰所看到的云雾比喻为一条丝带。

B.比喻,将荷叶比喻为舞女的裙。

C.比喻,将大小弦一起弹奏时发出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的清脆响声。

D.夸张,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说法。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通过……折射出⋯⋯”残缺主语,可删除“通过”;“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语序不当,可改为“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1.原句是以短句为主,既简洁明快,又音韵和谐;

2.原句中“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构成排比,句式一致、内容紧凑,增强了语势。

3.“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用“搅缠”来写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