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九师联盟

语言文字运用Ⅱ-高一下语用修辞类精练(十三)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乡村的鸟儿一年四季无不欢歌,而三春鸟儿的歌声更婉转、清脆。

在早春的田野上,你会听到一声声清丽的鸟鸣:“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黄虫儿的叫声真好听,音色是嫩黄的,仿佛柳树刚刚吐出来的新芽。“黄虫儿”也叫黄鹏,是古诗词中的常客。村里人说,“黄虫儿”就是宋仁宗,身边总有个保驾的忠良臣“铁棒槌”,它浑身黢黑,黄虫儿飞到哪里,它也飞到哪里,一个主儿,一个保镖,总是如影随形。黄虫儿不但喜欢唱美声,巢也筑得巧夺天工。它们衔来毛发细草,盘结成一个圆圆的球形,用丝绳儿把球巢吊起来,非常精美。还有水鸪鸪(斑鸠),它和鸽子都属鸠鸽科,但没有鸽子的王者气质。鸽子挺着胸脯,在屋脊上、地上信步,有龙章凤姿的威仪。水鸪鸪的叫声浑厚、柔软、圆润,既然不像黄鹂那么清丽,但伴着沥沥淅淅的雨声,那么显得柔和温润,甚至都达到温文不俗了。它的叫声顺着瓦拢流淌,顺着屋脊宣发,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是所谓的如应如响,是所谓的此起彼伏,是所谓的阳开而阴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20.虽然不像黄鹂那么清丽,但伴着沥沥淅淅的雨声,显得那么柔和温润,甚至都达到温文不俗的境界了。(修改出一处语病得1分)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既然……但”搭配不当,此处为转折关系,应改为“虽然……但”;二是语序不当,“那么”指示程度,应修饰“柔和温润”;三是成分残缺,“达到”缺少宾语,应在后面加上“的境界”。

21.修辞手法:通感,用“嫩黄的新芽”写“黄虫儿”的叫声,以形写声。表达效果: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虫儿叫声清丽的特点。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写出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1点1分,修辞手法写“比喻”也给分)

解析:“黄虫儿的叫声真好听,音色是嫩黄的,仿佛柳树刚刚吐出来的新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嫩黄的新芽”去写“黄虫儿”的叫声,以形写声,化抽象为形象,将耳朵的听觉,写成“嫩黄”“新芽”,付诸视觉的生动可感,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黄虫儿叫声清丽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的楹联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   ①   :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第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潇湘馆联):一个“绿”字,一个“凉”字,传神地刻画出竹林馆舍的幽深恬静,碧影沁人。连脂砚斋也不得不叹曰:“‘尚绿’‘犹凉’四字,便犹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第二,   ②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太虚幻境薄命司联),是对世态炎凉的哀叹,抑或是对世事艰难的幽恨?其情其调犹如秋风落叶,凄清悲凉;亦似杨花柳絮,摇曳缠绵。第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   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B.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0.(示例)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中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原句存在成分赘余和句式杂糅两种语病。

21.①风格上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②情感上的凄婉悲怆③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标点冒号及内容可知,此处应为概括楹联多种风格类型;第二空,根据前文“意境上的恬静幽远”,后文“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的句式特点,以及此句中“哀叹”“幽恨”等相关内容,此处可写“情感上的凄婉悲怆”;第三空,由“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再根据前文中的“寓意上的隐括蕴藉”可知,前后是并列关系,据此可写“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

2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中的“花容月貌”是指如花似月的容貌。“春恨秋悲”是指对春秋的悲恨,感叹时光易逝,伤春悲秋,其主语是人,不能误判为拟人。A.拟人。“霜禽偷眼,粉蝶断魂”都赋予人的情态。B.比喻。“人如皎月,双臂洁白如雪”,且有比喻词“似”。C.对偶,夸张。“万里”极言离家之远。D.借代。“丝竹”,乐器特征代指音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