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广西北海市2024-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北海市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国家外部表现形式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同盟,周朝实行分封制,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由“方国联盟”到“众星拱月”表明( )
A.大一统局面初步形成 B.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更紧密
C.王朝版图急剧地扩张 D.123对地方的控制更为有力
2.16-17世纪时,法国三级会议按国王的命令召集,一般在国王感到缺钱准备征收新税时,或者需对旧税加以追认时才召开,参加会议是执行国王的命令。由此可见,三级会议( )
A.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C.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3.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制度。这体现的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待遇优厚 B.政治中立 C.公开考试 D.晋升唯功
4.1908年,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奏请“科举与科学并行”。他认为“中国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计惟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适,乃足靖人心而定国是。”材料表明( )
A.科举选官与学堂选官不分优劣 B.科举考试应该改变考试内容
C.废除科举选官引起了社会不满 D.清朝末年学堂选官难以推行
5.《春秋繁露 精华》记载了董仲舒对“春秋决狱”含义的解释:“春秋之听狱,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根据案件事实论证其主观心态),志邪者不待成(主观邪恶,犯罪未遂也应处罚),首恶者罪特重(首恶从重论处),本直者其论轻(主观无恶意者从轻论处)”。这一解释对中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影响是( )
A.外儒内法 B.援儒入法 C.重罪轻罚 D.严刑峻法
6.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法律制度思想。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B.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古代罗马的法学渊源 D.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
7.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
C.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8.二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构成了当代国际法。1945年以来,随着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他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并发展出了新的分支学科。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 D.欧洲逐渐走向衰败
9.对下面两幅漫画的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崛起利于改变世界货币体系 B.美元霸权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正式确立 D.未来世界货币体系将美元排除在外
10.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这表明唐宋以后的养老制度建设旨在( )
A.兼顾物质精神需要 B.服务于高龄人口 C.突出宣传教化功能 D.强调以人为本理念
11.下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 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12.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
13.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 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 )
A.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C.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D.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4.在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里,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 )
A.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 B.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
C.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15.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契约条款。这些契约( )
A.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推动了金属货币的流通 D.实现了社会的持续稳定
16.据记载,1900年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其经营方式不同于传统营销方式,而是引进了西方的商场制度,出售的商品一律明码标价。这一新型营销方式( )
A.破坏了商业灵活定价原则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使诚信经营逐渐得到民众认可
17.“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123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8.秦朝开始形成全国陆上道路网,秦始皇一方面修整,连接各国以前修建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线的全国道路网。这些道路的修建( )
A.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B.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19.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后,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建设州际高速公路。经过40多年,美国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国内市场的需要 B.联邦政府的支持 C.加强国防的需要 D.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建立一所眼科医院,为患者免费治疗,第一年就诊治病人达2000多人次,使大量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截至1905年,中国已有教会医院166所,遍及20多个省区。教会医院的建立( )
A.使国人完全接受了西医 B.表明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
C.不断冲击中国传统医学 D.促进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的法律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马法乃至整个法学都已经处于停滞和衰退的状态。在11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普遍以日耳曼习惯法为自己的法律标准。随着西欧农业的进步、商业的复兴以及城市和行会的兴起,西欧的人们开始自我觉醒,再加上中世纪教权与皇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相互博弈,西欧各国普遍需要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民法大全》的重新被发现,罗马法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谢斌《论〈拿破仑法典〉的渊源》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其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法国启蒙先驱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中均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那就是所谓的“自然法”,而自然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那就是罗马法。这样一部远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出现的古老法律,以其蕴含的人类早期民主自由思想而成为资产阶级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源泉。
——摘编自马守信《法家之绝唱,不宣之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复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首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时期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43年,根据《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为适应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外国企业先后在此开办了船舶修造厂、印刷厂、食品厂等。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由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各地大量资金的汇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此大量诞生,它们以轻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组建了吴淞铁路公司,欲兴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因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最终全部拆除。甲午战后,西方资本涌入上海,广泛投资于原料加工工业,于是缫丝、造纸、轧棉,榨油、皮革、肥皂、火柴等工厂相继出现。19世纪中后期,上海最终腾升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然而,自开埠以来,上海政区长期割裂,行政各自为政,城市规划混乱,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但却又是一个畸形的大都市”。
——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
材料二 横滨曾是江户的交通要道。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日本国门。出于政治考虑,幕府将开港口岸定于此处。一些“冒险投机商”为取得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投资,开办商行,兴建商场。1866年,上海经濑户至横滨、旧金山至横滨等航线开通。横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中毛织品占相当的比重,砂糖,机械、金属等的进口也各有增加。为了加强日本国内的联系,1872年,兴建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1899年,外国人居留地在日本全面撤销,横滨借机推进城市规划、港口改造、公路修筑,使其逐渐成为日本的大都市和国际名港。
——摘编自郑祖安《上海与横滨的开埠和都市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横滨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与横滨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7分)
北海市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可以使123更有力地控制地方,故D项正确。大一统局面初步形成是在秦朝,宗法制和王朝版图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三级会议是按照国王的意愿而召开的,它强化了君权,故B项正确;此时法国仍处于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排除A项;城市运动早已兴起,与三级会议无关,排除C项;国王与三级会议之间没有相互制衡,排除D项。
3.C 由题干可知,西方国家把考试的各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这样有利于文官选拔时候的公开公正,实现择优录取,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官员待遇优厚,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文官的政治立场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4.C “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等表明废除科举选官引起社会不满,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B 经过长时期的“春秋决狱”活动,许多儒家的道德观念被直接赋予法律的含义,“春秋决狱”的推广,使儒者进入司法机关,从而使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越来越深 故B项正确。
6.A 依据材料“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A项正确;“彻底胜利”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近代西方法律内容的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未涉及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可知,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编纂了不同的律例,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涉及西北地区,还涉及西南地区,北部的蒙古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制定相关律例不代表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化政策,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随着新兴国家进入……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瓦解,这些国家对原有国家法中以欧洲为中心的内容提出了挑战,使得国际法不断发展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联合国的建立和推动,排除B、C两项;D项说法错误,欧洲实力被削弱,但“走向衰败”过于夸张,且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兴民族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D项排除。
9.A 美元霸权是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中国经济崛起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改变世界货币体系,故A项正确。美元霸权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C、D两项说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0.C 由“宴请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些高调的做法目的是宣传教化,故C项正确。
11.B 依据材料可知,1495年,英国教权高于王权。所以“向各区主教汇报”;1593年,宗教改革后,王权高于教权,“由治安管理户籍”;1785年,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议会许可征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英国户籍管理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户籍管理关注民生,但体现不出“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户籍管理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户籍管理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排除D项。
12.A 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涉及到了粮食,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并不是共同点,而且没有体现出抑商,排除B项;重视粮食不等于普遍关注民生,排除C项;D项仅仅与孙子主张相符,排除D项。
13.A 材料《经法 君正》篇强调的是“知地宜需时”进行农业生产,荀子也说农业生产要“不失时”,这都是反映了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注意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抵御自然灾害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铁犁牛耕的普及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注意农时,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排除D项。
14.D 由材料“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可知,生产的工序多,生产劳动的技术性相对被降低,操作变得简单化,降低了操作难度的简单劳动使得机器可以胜任更多的生产岗位,机器生产应运而生,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工的复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业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B项;分工的复杂不代表生产效率不高,排除C项。
15.A 由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出,契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平等,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金属货币的流通,排除C项;契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确保实现社会持续稳定,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可知。先施公司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营销方式,遵循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现了诚信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模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明码标价和灵活定价并不矛盾,排除A项;这一新型营销方式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诚信经营,并非这一经营方便使其得到民众认可,排除D项。
17.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123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
18.C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逐步形成贯穿全国的陆上道路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的是郡县制,A项错误;秦朝统治并不长久,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开始兴盛,D项错误。
19.C 根据材料,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大力支持建设州际高速公路,这是出于加强国防的考虑,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
20.D 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产生了遍布全国的教会医院,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不仅救治了大量病人,而且对于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教会医院的建立与清政府没有直接关系,B项排除;西医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医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排除。
21.(1)原因: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和行会的兴起;教权与皇权的斗争;民众认知水平的提高;《民法大全》的重新发现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范本;为资产阶级文化复兴和启蒙思想提供精神源泉。(5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22.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人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人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8分)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1)相同因素:地理位置的优越;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殖民侵略的客观影响);交通事业的发展。(8分,答出四点即可)
(2)不利因素:封建官僚制度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国家未实现主权独立;政府缺乏战略眼光;城市区划支离破碎,不便于管理;改革力度不足。(7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广西北海市2024-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db:内容2]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45502.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