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24-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2024-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贾谊和司马迁是汉朝初年较早对屈原作出评价的人。二人距离屈原时代未远,知识结构依然丰富多元,在面对屈原时相较而言没有时代的隔膜和文化的疏远,因此更能以一种公允的态度审视屈原其人。贾谊为贬谪之士,司马迁为刑余之人,他们身上都背负了巨大的政治失意和精神痛楚,遭际的相似也使得他们能够对屈原抱有理解和同情。司马迁在著述时对屈原的高尚节操和文学才华毫不吝惜赞美之言,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屈骚中的怨诽色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
2、自怨生也。” 可以看出,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而思想文化尚存战国风气的背景下,汉初士人依然能够直面人性的真实,对君父观念的推崇也未能压制失意士人回归自我内心的观照,即不平则鸣的士不遇情结。在司马迁的观念里,身遭诋毁,报国无门,怨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中自然产生的情绪,光明坦荡,或者至少是可以包容理解的。但这种窘迫境遇下对于君主的怨,并不局限于针对一人的怨毒,更多的应该是对于时命的无力感,还有对于文人身份及其价值体认上的无措。 在贾谊、司马迁等人高扬屈原伟大人格之后,汉代对屈原的态度进入了由肯定到否定的阶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扬雄和班固。其时距离屈原所在的年代渐远,他们对于屈原的认识不免囿于时代和自
3、身的限制,从中可以看出儒门独尊的时代里文人风气的转变。面对专制制度的高压,他们已经能够更加平和驯顺地接受规训,不再像司马迁和贾谊那样抑郁悲愤。扬雄和班固对于屈原共同的责难便是他的固执一死以及文章中怨愤情绪的流露。 屈骚精神中直白表露怨诽情绪、坦陈自我意志的部分与汉代自觉工具化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在经学为学术主流的情况下,屈原作品的命运只有湮灭和妥协两途。王逸是第一个对屈原作品进行经义化改造的人,他通过种种方式试图建立起屈原和儒家精神的联系,在楚辞章句中把屈原塑造为一个合乎汉代儒家道德追求的忠臣形象。此举虽然有利于屈原及其作品在当时融入主流文化,却以隐藏屈骚精神中激越鲜活的部分为代价,对于忠君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指体积很小的物体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C.惯性大,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强D.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受力成正比,与加速度成反比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8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