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习方法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普通用卷

2023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普通用卷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普通用卷,以下展示关于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普通用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普通用卷

1、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想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

2、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逢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

3、,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招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

4、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

5、,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

6、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 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 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

(2)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2分)18.甲】文中的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97025.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